《三亚日报》总编金乐敏带报社记者迎接云南地震报道前线归来的陈吉楚
“8月10日下午2点,我们在迎宾路三亚日报社的门口集合出发,车内,备好了鲜花;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的出口,我们焦急的等待;我们翘首张望,我们相机手机都在对焦;好奇的人们以为我们在迎接明星,或者欢迎某位极其重量级的嘉宾!是的,今天,我们是你们的粉丝,你们就是明星;不,确切地说,你们是远比明星更有份量的英雄!翁叶俊,陈吉楚。你们,从云南地震报道的最前沿回来啦!”这是《三亚日报》微信公众号于当日推送的题为《好兄弟,真英雄!欢迎你们凯旋!》的消息。
今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发生时,我校刚刚毕业的人文学院2014届学生陈吉楚还是《三亚日报》的一名见习记者,重大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他主动向报社请缨:“我要上前线。”
8月4日,陈吉楚跟随三亚市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飞赴昆明转昭通鲁甸前往灾区一线采访报道,从8月4日出发到8月8日撤离的5天时间里,他跟随三亚、厦门两支救援队深入重灾区营地村、八宝村,经历了山体塌方、多次余震的危险,也遇到了衣食住行的各种困难。幸运的是,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困境,保证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发回了灾区一线的报道。
与此同时,作为报社新媒体工作小组的一员,和陈吉楚同届毕业同进报社的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毕业生沈晔文正在后方编发前线发回的宝贵信息,让最新信息及时推送至6万多位报社官微粉丝。
用专业精神致敬新闻理想
今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发生时,我校刚刚毕业的人文学院2014届学生陈吉楚还是《三亚日报》的一名见习记者,重大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他主动向报社请缨:“我要上前线。”
8月4日,陈吉楚跟随三亚市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队飞赴昆明转昭通鲁甸前往灾区一线采访报道,从8月4日出发到8月8日撤离的5天时间里,他跟随三亚、厦门两支救援队深入重灾区营地村、八宝村,经历了山体塌方、多次余震的危险,也遇到了衣食住行的各种困难。幸运的是,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困境,保证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发回了灾区一线的报道。
与此同时,作为报社新媒体工作小组的一员,和陈吉楚同届毕业同进报社的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毕业生沈晔文正在后方编发前线发回的宝贵信息,让最新信息及时推送至6万多位报社官微粉丝。
用专业精神致敬新闻理想
"到新闻现场去"——陈吉楚在云南地震灾区采访
从普通读者到报社通讯员,从实习记者再到如今的职业记者,陈吉楚觉得自己和《三亚日报》很有缘分。
大学时期他很喜欢看报,偶尔还会投稿,曾刊发过一些文章;后来《三亚日报》做“城市读本”的周刊,向三亚市作家协会约稿,陈吉楚深得市作协副主席、人文学院教师朱国昌博士的赏识,被推荐为周刊撰稿。
大四期间,陈吉楚进入报社做实习记者。回想实习生活,跟着主笔做周刊,参与策划、采访、写稿,他都干劲十足。那时就暗下决定,毕业后应聘报社,朝着新闻理想继续前进。2014年5月,陈吉楚参加了考试,以优异成绩正式入职报社。
作为职业记者,陈吉楚的路才刚刚开始,从他半年多的采访经历中,记者已强烈感受到了这位潮汕小伙的拼劲、闯劲。半年时间,他三次深入重大灾区现场,2014年7月海南威马逊台风,8月云南鲁甸地震,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忘我地工作,带回一篇篇优秀的新闻报道。若要问他为什么,他会告诉你:“这是记者的职责。”
“一个山头翻过去了,又是一个山头。山路上方是塌方山体,下方是不知多深的悬崖。‘注意安全,路不严实小心塌方。’救援队队长一路上不停提醒,话音刚落,我在翻过一个大塌方时,脚一滑差点掉入山下,十分惊险。幸好旁边有一个大石头被我抓住了。一步步都是命悬一线。路上,我们还看到刚从泥石流里挖出来的尸体,死去的人叫陈明安,是在摘花椒的时候被掩埋的。冰冷的尸体在一幅担架上,蒙着布,大家向他默哀。”
陈吉楚就这样真实记录了亲历鲁甸地震的点点滴滴,天灾面前,面临艰苦的自然环境,水电不通的困窘,无数余震的危险,衣食住行的困难,还有那逝去的生命,他在写稿。曾经有一次陈吉楚睡在一个小学操场的木板上,用手机写了一篇4000多字的新闻,现在回想,他心里五味杂陈。
作为记者,他很够格。今年12月,三亚日报社总编辑金乐敏教授来我校讲学时就曾高度肯定陈吉楚的工作表现,鼓励同学们以他为榜样,为三亚传媒发展贡献力量。
我想在新媒体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大学时期他很喜欢看报,偶尔还会投稿,曾刊发过一些文章;后来《三亚日报》做“城市读本”的周刊,向三亚市作家协会约稿,陈吉楚深得市作协副主席、人文学院教师朱国昌博士的赏识,被推荐为周刊撰稿。
大四期间,陈吉楚进入报社做实习记者。回想实习生活,跟着主笔做周刊,参与策划、采访、写稿,他都干劲十足。那时就暗下决定,毕业后应聘报社,朝着新闻理想继续前进。2014年5月,陈吉楚参加了考试,以优异成绩正式入职报社。
作为职业记者,陈吉楚的路才刚刚开始,从他半年多的采访经历中,记者已强烈感受到了这位潮汕小伙的拼劲、闯劲。半年时间,他三次深入重大灾区现场,2014年7月海南威马逊台风,8月云南鲁甸地震,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忘我地工作,带回一篇篇优秀的新闻报道。若要问他为什么,他会告诉你:“这是记者的职责。”
“一个山头翻过去了,又是一个山头。山路上方是塌方山体,下方是不知多深的悬崖。‘注意安全,路不严实小心塌方。’救援队队长一路上不停提醒,话音刚落,我在翻过一个大塌方时,脚一滑差点掉入山下,十分惊险。幸好旁边有一个大石头被我抓住了。一步步都是命悬一线。路上,我们还看到刚从泥石流里挖出来的尸体,死去的人叫陈明安,是在摘花椒的时候被掩埋的。冰冷的尸体在一幅担架上,蒙着布,大家向他默哀。”
陈吉楚就这样真实记录了亲历鲁甸地震的点点滴滴,天灾面前,面临艰苦的自然环境,水电不通的困窘,无数余震的危险,衣食住行的困难,还有那逝去的生命,他在写稿。曾经有一次陈吉楚睡在一个小学操场的木板上,用手机写了一篇4000多字的新闻,现在回想,他心里五味杂陈。
作为记者,他很够格。今年12月,三亚日报社总编辑金乐敏教授来我校讲学时就曾高度肯定陈吉楚的工作表现,鼓励同学们以他为榜样,为三亚传媒发展贡献力量。
我想在新媒体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新媒体的路上不断探索
与陈吉楚的“专”不同,同事沈晔文更需要“新”。新思路、新观点、新做法等等,成为她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传媒行业,传统报业也在顺势而变。作为市委机关党报社的新媒体运营和管理人员,沈晔文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将当日报纸的内容照搬到微信、微博上进行推送,她需要练就火眼金睛,捕捉时下的热点新闻,阅读各大报纸,进行信息整合。
“做新媒体对新闻反应要更敏锐。”沈晔文说,“要有新闻思想、网络思维,要熟悉做图软件,才能在工作中有更多的优势。”
沈晔文对新媒体的研究早在大学时就已开始,大三暑假,她与班上的几位同学组队对三亚旅游机构的微博进行调研,对三亚本土微博发展现状及对策已有探析,这个课题被评为彰海南省2013年度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她本人也被评为学生积极分子。正是这一积累,使得她面试中更得心应手,提出的建议也符合报社微信、微博发展的现状。
并非新闻科班出身,沈晔文也坦言自己在专业知识上还需下功夫,她在不断充电,不断进步,希望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
2005年秋季,我校招收首届本科新生。2009年至2014年,共六届本科学生毕业,累计超2.2万人。据海南省就业局公布相关数据显示,最近3年,我校每年5000名左右毕业生中约有四分之一最后留在海南工作。陈吉楚、沈晔文就是这留岛大军中的佼佼者。学校也将继续秉承“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使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传媒行业,传统报业也在顺势而变。作为市委机关党报社的新媒体运营和管理人员,沈晔文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将当日报纸的内容照搬到微信、微博上进行推送,她需要练就火眼金睛,捕捉时下的热点新闻,阅读各大报纸,进行信息整合。
“做新媒体对新闻反应要更敏锐。”沈晔文说,“要有新闻思想、网络思维,要熟悉做图软件,才能在工作中有更多的优势。”
沈晔文对新媒体的研究早在大学时就已开始,大三暑假,她与班上的几位同学组队对三亚旅游机构的微博进行调研,对三亚本土微博发展现状及对策已有探析,这个课题被评为彰海南省2013年度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她本人也被评为学生积极分子。正是这一积累,使得她面试中更得心应手,提出的建议也符合报社微信、微博发展的现状。
并非新闻科班出身,沈晔文也坦言自己在专业知识上还需下功夫,她在不断充电,不断进步,希望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
2005年秋季,我校招收首届本科新生。2009年至2014年,共六届本科学生毕业,累计超2.2万人。据海南省就业局公布相关数据显示,最近3年,我校每年5000名左右毕业生中约有四分之一最后留在海南工作。陈吉楚、沈晔文就是这留岛大军中的佼佼者。学校也将继续秉承“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使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