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汪演婷,来自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1301班。毕业之初,她并没有想到会来到西藏做一名基层的教育者。“西藏”曾经是一个遥不可及而又充满神秘的名字,也许只有在网络上可以看到这里的风土人情、圣洁美景,然而没想到的是她自己能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西藏林芝市教育局发布在官网上的人才引进通知公告,心中颤颤,促使她报名参加招聘考试,也就是这一次的考试使她踏上了西藏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道路。由于工作需要,她被分在了离林芝市200公里的波密县中学。
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课堂,面对淳朴而又天真的藏族小朋友,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面对自己的学生,心中激动而又紧张。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开始的羞涩和紧张已经不见踪影,逐步融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
慢慢地她发现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当地的教育文化水平,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都是用藏语进行交流,很少用到汉语,导致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并不牢固,在语法和词语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错误,同时也没有专业的老师来进行指导,使得藏族的同学对汉语的学习即便有较大的兴趣,但也力不从心。 在一些即便是很简单的问题上,也会出错,造句、阅读和作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较为困难,一些地区的孩子,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师资缺乏,小学的语文基础不好,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字和拼音都不能完全理解清楚。 学生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在字词方面是基本没有问题的,但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这方面十分薄弱。 如果整堂课都讲解课文较难的内容,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这堂课就没有意义。
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才毕业的大学生,面对学生这样的情况,初来乍到的她也十分迷茫,很多时候发现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知识吸收不到位,于是她加重了每篇文章的课后生字词讲解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中下学生的成绩,在课堂环节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她希望学生自己去解决而不是依靠老师讲解。在课堂上她坚持讲练结合,一方面不仅仅要讲理论知识,紧接着要进行有效的针对训练,在课堂上就能巩固学生的知识点,课后在布置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水平 ,特别是一些相对于较为枯燥但又十分重要的知识点,例如说明文讲解,更要做到讲练结合,不能一味的只讲授理论知识,勤加练习才能提高学生成绩。
她怀揣着发展教育,发扬中华文化的梦想,为了更好地教授汉语,针对藏族同学基础薄弱的问题因地制宜制定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课堂上实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互相帮助,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学到知识,一些课文中较为简单的问题她习惯利用小组讨论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在课堂上她积极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经常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比如让学生演出课本剧、小组之间知识抢答、生字闯关、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等等。 她要求每位学生都有记笔记的习惯,学生们在课堂上将笔记记在书上,课后在自己总结到笔记本上,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利于学生复习,她也会定期检查学生笔记本进行批改。
她对于每位学生的作业要求严格,学生的作业都要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学生的整本作业干净整洁、格式完整。 学生的作业她都要进行详改,错的字要给学生圈出来并改在旁边,作业最后要有鼓励性的评语,学生拿到作业后,错的地方要进行订正,老师也要进行二次批改,甚至是三次批改。
在平时教研活动中,她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老师们也会毫无保留的告诉她一些教学上的经验,分享彼此的观点,每一次公开课后,她都会总结自己的问题,默默记下老教师们给她提出的建议, 她也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听一些老教师上课,从老教师的课堂中学习经验,选择适合自己本班的教学模式用在自己的课堂上。
她关心学生生活,在课下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一起在植树节的时候种树,一起参加运动会师生项目。
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们就像一个小家,互相学习互相关心,而整个学校带给她的也是家的感觉。有时他们还围在一起跳起了锅庄舞,老师和学生手牵手随着歌曲旋转,那一刻,琴瑟在御,莫不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