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没着落,情绪很低落。”北京联合大学的毕业生张少萍想哭。她是商务日语专业的三年专科学生,曾经的一个奥运会优秀志愿者。
她已经投出了将近40份简历,但仍没有回音,她不想相信这个事实。大学生在面临连续多年就业难之后,今年更找不到其他字眼来形容当前的就业形势了。
枯燥的数字表述的是一个严酷的事实。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11万,加上2008年尚未就业的100万大学生,今年等着就业的大学生规模达到了710万,这个数字相当于丹麦王国总人口的1.3倍。创造710万个就业机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还赶上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温家宝总理不忘提醒说,虽然中国经济开始好转,但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见底。
然而,这些缘由并不能掩盖长期以来的问题———多年来,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基础教育和精英教育模式下的高等教育也难辞其咎。
事实上,在基层和农村,需要大量合格的、接受良好教育的教师、医务人员还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这出现了农村和基层需要大量人才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为什么会这样?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所附带的种种公民身份的差别。农村缺乏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显然没有当年“上山下乡”时的那种优势:那时候农村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有相对足够的粮食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还可以获得一种政治身份上的认同。
现在政府已将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了就业问题的首位,并采取了颇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他们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也鼓励和支持他们创业;同时也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完善毕业生见习制度。
如果大学生来自城镇,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如果他们来自农村,更是家中的精英,他们身后还有千千万万个家庭。总理说,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其实,如果大学生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得到尊严的不仅仅有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也有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