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应对就业焦虑可以从三个层次入手:
第一层,感受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分析这些情绪是因什么引起,自己担心的到底是什么。
情绪如同面纱,会给人一种生活基调,而这层面纱经常被不自觉夸大了。比如,就业难、竞争激烈,是否就难到无法就业?“找工作”到底是在找什么——在找“一份工作”,还是在找面子与尊严,或在找苦读十几年的回报?
林清毕业时找所有认识的老师咨询,想明确自己做什么样的工作“最好”。最后在与一位心理咨询老师交流之后,林清终于明白,其实他是想让别人印证他需要一份挣钱多的工作。
心理老师问他期望有许多钱用来做什么,林清这时才开始现实地思考。他列出“每月还助学贷款”、“每月给家里生活费”、“自己要租房”……最后算出的每月支出总数是3500元。老师问,你现在研究生毕业,获得一个挣这些钱的工作有压力吗?林清突然发现,自己以前身上一直背着一块并不存在的巨石。
当明确自己担心的是什么时,一个人很容易发现自己的资源。
小晨是金融专业研二学生,她一方面为自己找不到工作而担心,另一方面发现自己越来越不适合这个专业。也许此时此刻,留给她的只有退学一条出路。
然而,当她开始定义自己的担心时,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不适合这个专业,是因为自己特别不喜欢与纯数据打交道,金融危机使得这个领域没有了机会。那么金融专业毕业后,只有从事金融相关工作吗?金融相关工作都需要与纯数据打交道吗?毕业的时候,整个社会不再需要金融人才吗?即使不再需要任何金融人才,你就完全失去工作能力与机会吗?……你所学专业毕业生都在从事什么职业?还可以从事什么职业?从事这些职业需要积累些什么?如果毕业不进入金融领域,还有什么可选择的?”
是的,到此小晨已经清楚自己在大学将要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了。
第二层,明确所担心的事情中哪些是可以解决的,哪些是自己目前无法解决的。
也许目前经济发展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但国家在解决。同时,自己可以解决的事情似乎更多。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积累自己的使用价值——毕业那一刻使自己这个“商品”更有价值。我此前在一些学校给学生讲座之后,总是收到回信。有一个学生写道:“很感激您及时的关于就业的演讲,使我能够越来越清楚自己的职业道路……我第一次突破自己,在公众场合举手提问。我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增长自信……”
每个人都是有力量的,只是因为人们经常不知道自己要突破的是什么,而失去了行动的机会。当把问题定义清楚后,发现“举手”并没有那么难,“回答不上来”也没有让自己损失多少魅力。但却使自己惊奇地发现,原来可以这样突破。
第三层,尽自己所能,去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
如果学生都清楚找工作其实是在找“我的工作”,想做些“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事情”,在找“可以让自己有一些自信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找面子与尊严。那么,也许你眼中的就业市场突然会变得很大很大。兼职、创业、管理培训生、SOHO等等,其实都可以找到“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对于学生而言,可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是修炼自己的能力、素质、品质,为自己实践出一个具有差异性的简历;是去认识尽可能多的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或职场人士,从他们那里获得忠告与启发;是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建立自己从学校到社会的桥梁与渠道;是面对焦虑与求职受挫感,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同学朋友的支持——当然,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与支持,是需要你自己澄清与说明的。